在繁忙交织的高速公路网络中,黄石高速与大广高速交汇处宛如一颗璀璨明珠,承载着东西南北方向的大量运输任务,成为连接石家庄、北京等重要城市的关键动脉,被形象地誉为交通枢纽中的“黄金十字”。2024年10月15日,这一关键区域迎来了一场巨大的施工挑战,—次为期72小时的全程封闭式专项修复工程。在这场时间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背后,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养护工程施工带头人——胡连华。作为养护工程施工三队的队长,胡连华以其坚毅的眼神和果敢的作风而闻名。他身材魁梧,面对即将开始的紧张有序的修复工程,心中早已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施工蓝图。
精心筹备 高效联动 协同作战
作为“黄金十字”上的关键节点,此次施工存在着很大的特殊性,该区域交通流量庞大,一旦封闭施工,将直接影响周边城市的物流、人流及日常出行。面对这一复杂局面,胡连华与队员们在开工前期精心筹备,错开衡水学校放假高峰期、与周边物流企业紧密协调、与当地政府交通部门多次研究与讨论,最终确定了最佳施工时机。避开雨季,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公众出行的影响。同时,利用各种信息宣传手段向社会公众发布绕行信息,以及设置明显的道路指示牌等方式,确保每一位司乘都能提前了解新的行驶路线。这些努力使得近万辆车辆得以避免不必要的绕行,极大地缓解了潜在的交通压力。
为了保障整个施工期间的安全与效率,与高速交警、路政人员以及保通保畅大队建立了联动机制,由其全程参与现场预警与安全保障工作。此外,油料补给车和设备维修服务提供商也被安排在现场待命,一旦发现任何机械故障或燃料短缺等问题,都可以迅速响应处理,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通行状态。
智慧布局 精准测量:狭窄匝道的匠心独运
黎明之际,在黄石高速互通匝道圈上,胡连华站在队伍前方,向队员们宣布:“同志们,我们只有三天时间,我们必须全力以赴!”他的声音坚定有力,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决心与专注。因黄石高速设计初期匝道圈极为狭窄且弯度较大,这就导致机械作业空间受限,大型机械在这种环境下操作难度大,对横坡度的要求极高,每一个微小的误差都可能成为影响整体结构的致命弱点。胡连华亲自勘察现场,手持卷尺,一丝不苟地测量着每一处弯道,最终经过多次的测量与计算,确定了最适宜机械操作的路径,以确保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大的作业效率。不仅如此,他还亲自对机手和辅助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,详尽讲解重点和难点部分,每一个细节都被他一一拆解,随着胡连华的一声令下,所有人员各就各位,一台台机械设备缓缓驶入匝道,修复工程正式开始。
72小时极限挑战:争分夺秒铸就辉煌
面对紧迫的工期与高标准的质量要求,胡连华深知72小时内完成高质量施工的重要性。时间就是命令,在这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,每一分钟都显得格外珍贵。胡连华精心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,将每一道工序都精确到分钟,从材料供应到机械调度,从质量控制到安全管理,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。他的身影不断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质量的细节。长时间连续不断地指挥让他的声音逐渐变得沙哑,但他仍用那略显嘶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引导着工人们前进。
在他的周密部署下,施工现场呈现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。铣刨车、压路机、摊铺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在工地上来回穿梭,轰鸣声此起彼伏。这些设备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,在操作手们的精准操控下,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自的任务。沥青混合料被均匀且快速地铺设在匝道上,整个过程既高效又专业。午餐时分,胡连华仅以一个包子果腹,坐在路边石块上迅速吃完,双眼始终未曾离开施工现场半步。
随着最后一段路面碾压完成,这项艰巨的任务不仅顺利完成,而且还提前了四小时。新修的匝道在灯光下闪耀着光芒,映照出队员们心中的喜悦。尽管过程艰辛,但顺利完工的喜悦让全体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。从前期的精心筹备到现场的精准测量与巧妙布局,再到72小时极限挑战中的争分夺秒,每一分钟都被充分利用。胡连华坚守现场从未离开过片刻,此时的他已经几十个小时几乎未合眼,眼里布满了血丝。
一苇渡江,齐步走,风雨兼程勇往直前。一步一复始,路途艰辛唯奋斗,面对种种苦难和巨大压力,胡连华带领着他的团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“工匠精神”。他们不仅如期完成了任务,更在工程质量上树立了新的标杆。修复后的互通圈将更好的发挥它交通枢纽的作用,见证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。而胡连华和他的团队,也将在新的工程项目中,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。